最新活动
·课题申请中,申报个人课题、集体课题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全媒体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和研究

  邓刚河

(水城县顺场民族中学,贵州 水城 553051)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全媒体  中学语文   策略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参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相对落后,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快步伐,加强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

一、在中学语文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由网络、手机、电视、报纸、广播、广告等传播媒体构成的“全媒体”信息时代。这些媒体以其强大的渗透力、环绕力、辐射力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价值道德观念和思想行为方式。而中学生正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就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近年来出现的青少年网络沉迷、“拇指一族”、厌学逃学、盲从消费、语言思维力萎缩等现象就可见一斑。因此,加强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学会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保持警惕,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被信息所“奴役”。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基于母语形态的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并引导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强调思考和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审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由此可见,媒介素养对于中学生能力的要求和语文教育对中学生能力的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学语文教育要积极利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有利契机,在素质教育指向下,积极进行改革,不断拓展语文教育的内容,实现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包括视、听、读、写、说在内的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并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情感态度, 进而学会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信息资源以不断完善发展自我和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媒介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媒介传播文化的小、散、弱、差

农村区域媒介传播的输送,在传播手段上存在着技术、信息以及各个方面的隔阂。由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在与时代接轨的潮流上,难免存在受众信息噪音过大而影响文化传播效果。但是媒介本身也是传播文化受阻的本源。针对供农信息方面,媒介传播文化的小范围、大扩散。信息供应的不足和忽略受众的根本需求,电视、网络、报纸虽然在个别栏目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农村受众的信息教育,但是大范围、泛涉及,使整个文化层面空洞乏味,无从理解。整体无框架供应的散、弱局面出现。除此之外,在以媒介手段传播中,节目内容差,广告植入多。媒介承载的农村信息不充分,形式单一,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沟壑不断扩大。

(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传播障碍

在一系列传播途径中出现的问题,归根于传播障碍的产生。从媒介方面分析,在输出文化信息的同时,并未考虑到传播障碍的产生,只是一味将农村区域与城市混为一谈。在节目策划和制作方面也大多数以城市规划视野角度出发,观察揭示城市人群的热点和舆论话题,忽略了农村区域广播信息文化的传承。另外,媒介文化的传播也存在一定的经济成本,农村受众的消费能力决定了媒介内容的供应性。

(三)媒介受众资源的短暂性和流失性

农村区域的发展是以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起来的。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居民更乐意倾向于都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在满足和享受都市快节奏、多信息交融的影响下,以经济基础为前提搬迁或是暂居城市的农村居民日益增多。在“回乡热”的节日浪潮中,农村信息需求增大。在此期间,农村信息受众资源也日渐扩张。在一定的时间段,媒介传播文化的需求量得到提升。但是节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日结束,农村区域内受众出现老、弱、小层面的悬殊。在经济、技术上又一次下滑,受众资源的流失同时造成媒介传播“滞销”的局面。

三、中学语文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媒介素养教育讲座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专家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一些电视台、报社的专业人员和对社会问题研究较为透彻的专家和学者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和媒介素养相关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对媒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二种是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中学语文教师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引出主题,教师围绕这个主题向学生介绍媒介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充分了解媒介信息和媒介的作用,深刻地认识到媒介的利与弊,从而提高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
  (二)主题班会的教学形式
  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主题班会的教学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确定活动主题,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把媒介素养缺失导致的不良社会现象作为活动主题,从而使活动主题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语文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的目的。虽然语文教师开展活动的目的离不开活动主题,但是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第三。语文教师应该做好活动准备,例如,确定主持人,准备好与班会主题相关的资料。第四,语文教师应该安排好活动环节,例如,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学生观看与媒介相关的资料,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以及语文教师对主题班会进行总结等。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的分析和研究,深刻地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媒介素养内涵的分析,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深刻地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原则的分析,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分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增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

 

 

 

 

 

 

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邓刚河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贵州 水城 553051)

 

【摘  要】 当前的中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彻底改变这些现象,就得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本文试从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再现生活,飞扬灵性;感悟生活,真情告白三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  积累  灵性  真情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打开学生订阅的作文报刊,浏览其中所谓的优秀习作,心中不禁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习作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可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习作本,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一、关注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放学回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翩翩起舞的姿态,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再者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边的闲聊,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杯牛奶等等。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就会丰富你易于感动的心灵。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景观,是我们大的生活空间。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不求甚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初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的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多读、多吟、多诵。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到中外文化的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下笔便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就是我的充实生活。”让真实的生活跃然于学生的纸上,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作文的真实感受和无限遐想。

二、再现生活,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表达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而是从更广的涵义上去阐释它,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首先,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对话,是学生与环境、教材、同伴、老师之间多向互动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对话同样显示出他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①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要引导、鼓励学生与自然环境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路边的小草、校园里的落叶、迎面拂来的微风……都是捕捉的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话的环境不同,表达也就各有特色。同样是“风”,对中低年级孩子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吹来碰到你的小脸、鼻尖是怎样的?对话情境(问一问风)是:你从哪里来?带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来了什么?去干什么?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鼻尖吹过了》《风,从哪里来》等文章。高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强些,感情更丰富而复杂,因而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来了,你回忆起了什么?学生与风对话,轻轻叙述心中的一份感动、一份美或一点烦恼。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心儿过》《追风》《只有你懂我》等。我们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让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会说话,赋予它们生命,并引导孩子与这些生灵对话,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流泻内心的情感。②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教材是模拟的生活空间,教材中的人物,课外阅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对话的对象,都是学生倾诉的知己,学生在情境对话把生活中的真切体验移入文本后,作文就会情真意切。③与周围的人物对话。同学、老师、亲人都是学生熟悉的人。“老师,我想对您说”“××,你好”等,便是在对话情境下写的作文。对话情境,让课堂再现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幕,此时孩子的交流不设屏障,自然淳朴,写下来的作文就会充满了诗意与文化味。

其次,让学生在想像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凭着想像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声音不是主角,但是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更亲切。有时,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又如写“黑夜里发生的一件事”,要引导学生进入曾经经历或看见过的事件的情境之中,想像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方冷不丁响起的狗吠、黑夜中的灯光等。声、色、味就如同美食,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三、感悟生活,真情告白

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如我班一名学生的爸爸因海难不幸去世了,那位男孩子与他的妈妈悲痛欲绝,上课时精神恍惚。大家默默地关心他,帮他交作业,做值日,还把零花钱凑起来去看望他的妈妈……大家写下了《噩耗传来》《爱,在心中流淌》《你是坚强的》等篇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篇感人的文章,大家用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因这件事而发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的思考提炼、加工整理,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才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别具特色,真实感人,富有新意。我曾指导学生写过一篇作文——《走近色彩》,作文题目很诗意化。我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喜欢呢?这一问题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感受沟通了起来。学生提炼了生活素材,有的说白色象征着纯洁;有的说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大海让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有的说五彩缤纷的世界多么美丽……学生尽情述说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由喜爱的色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由白色想到了医院,医院的一切都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的白大褂也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细心照料病人的心灵纯洁如白色。”有的说:“我由红色想到了鲜艳的红领巾,想到了有的同学几年如一日地照顾邻居孤寡老人。”有的说:“我由蓝色想到了我的蓝色蝴蝶结,那是我与小灵友谊的桥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五彩缤纷,有赞美美好生活的,有歌颂友情的,有赞美大自然的,有描写教训的……习作中,学生尽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释放着自己的灵气与个性。

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求真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如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未必都应以讴歌和以写正面形象为主,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对人也有启迪和引起反思。写教师,可写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也可写他知错就改的事例;写妈妈,可写她爱时尚,也可写她从愚昧到苏醒的转变;写乡邻,可写日日见面却不相识,也可揭露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劣迹……

总之,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素质,让他们尽情地徜徉在生活的阳光中,自主习作,自由表达,放飞心灵,用笔描绘自己的文化地图与经典世界,铺张开他们自己鲜活生动的人生。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试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邓刚河1,王玉红2

(1.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   贵州  六盘水  553051

2.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对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将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使学生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提出完善教材内容、加强教师培训等方法,满足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促进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使得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更为紧密,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关键字:中学语文;民俗文化;具体方法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发扬优秀民俗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借助语文的基础性作用,除了教授学生运用语文的技能,还应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中学语文教材含有与各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吸收和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并积极拓展课外知识,一方面体现了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人文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一、民俗文化渗透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排方面有待提高

现今,大部分中学语文教材只收录了少量有关民俗文化的课文,且这些课文当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主要以汉族民俗文化为主,如《社戏》、《祝福》、《安塞腰鼓》等,因学生视野的局限性,通过课本他们只能对汉族民俗文化知识有所掌握,很少涉猎其他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导致学生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程度不高。而对于布依族的六月六、苗族的爬坡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其他民族节日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我国中学语文教材文章的选取范围尚需继续扩大。

(二)教师素养方面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部分中学教师缺乏吸收民俗文化的意识,对民俗文化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渗透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自然而然导致大多数人缺乏民俗文化素养,使学生丧失接受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在我国,汉族人口总数占较大比重,教师团队也以汉族为主,久而久之教师便会形成民俗文化即汉族民俗文化的观念,加之大部分教师没有对民俗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民俗文化均以汉族民俗文化为主,不仅容易让学生形成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

(一)民俗文化能够辅助教师教学

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极强,这也是56个民族能够和平共处的主要原因。中学语文教材当中有与各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篇目,教师可通过教材中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辅助课外知识实施民俗文化教学。在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的内容与民俗文化联系紧密,学生如不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便不能透彻理解文章当中的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阻碍。如鲁迅《祝福》当中“捐门槛”一词。“捐门槛”是旧社会的俗语,同样也是封建迷信。学生如不了解这一俗语,对祥林嫂遭遇的同情便会减少,文章本身的情感便无法释放,学生也不能全面理解课文,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二)民俗文化能够拓展学生知识

我国各民族同胞在学习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还需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方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发展。民俗文化中含有大量的语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不同民族,习俗、礼仪与禁忌也各不相同,教师向学生传授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习俗、礼仪与禁忌有所了解,在与其他民族人员进行交流时便能够更为融洽。以小说《边城》为例,学生通过小说学习得知“走马路”这一习俗,与汉族当时“父母之约,媒妁之言”有所不同。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民族的相应知识,使学生对我国文化具有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民俗文化当中。这样,民俗文化素材经过课堂上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民俗文化的意蕴,加深对文章内涵的解读,使学生明白正是作者对不同民风民俗的引用,作品才寄寓不同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价值,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美感与吸引力。

(三)民俗文化能够产生德育效果

民俗文化之所以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主要是因为其蕴含着我国优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秀的民族精神,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产生积极作用。以布依族风俗习惯为例,布依族家庭基本以分居为主,虽然分居,但兄弟在分配财产过程中,要预留部分农田作为养老田,养老田的耕种由兄弟轮流负责。父母过世之后,养老田便成为父母的坟墓,供兄弟在清明节为父母扫墓。布依族人民以这一形式祭奠父母,要求自己牢记先辈的教诲与养育之恩。教师通过对学生传授布依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美德。可见,教师将民俗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能够发挥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达成心理愉悦的娱乐功能,实现统一的行为与思想,保存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得到有效规范,促进中学语文德育教学的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以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为基础,对各民族民俗文化持理解与尊重的态度,要求各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人员一视同仁,以便提高我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心。教材编写人员在编排过程中,应具有创新精神,确保教材富含民族特色。教材编写人员除选录传统课文篇目外,还应对风土民情、文化遗产以及方言土语等内容有所涉及,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对各民族的习俗以及禁忌等知识有所掌握,方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如今,我国教材当中虽然存在与民俗文化有关的课文篇目,但这些篇目却散落于各章节当中。教材编写人员可专门设立有关民族风俗的章节,选取描写民俗风情或对民俗文化进行介绍的文章。如:选取描述苗族“苗年”、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等民俗文化活动方面文章,将这种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除此以外,教材中还应设立活动环节,要求教师举办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活动,使学生对各个民族的文化知识均有所涉及。将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音乐、舞蹈、刺绣等引进课堂,把国家有关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风情、民族节日等编入教材,将民族文化贯穿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促进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教师培训

将民族民俗文化教学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需对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有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所掌握。现今,大部分教师都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之后获取教师资格。因此我国需在师范院校当中开设相关民俗文化的课程,让师范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便认识到民俗文化的渗透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始储备民俗文化知识。除此以外,教师在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之后,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学校也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要求教师重视民俗文化的教育,纠正教师的错误观念,使民俗文化教育能够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得以实现。

学校可邀请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举办讲座,并组织教师听课。课程结束后,还应要求教师书写报告以表达对学习的感受,引起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为详细地讲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知识。同时学校还应组织交流会,针对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学这一话题,要求教师在会上相互讨论、交流经验。不仅如此,学校向教师提供统一的材料,如布依族、苗族以及彝族的风俗习惯,为教师提供参考,以便教师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师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以及工作上的支持。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改革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知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毫无兴趣,导致教师教学事倍功半。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中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运用多种方式将民俗文化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们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也能够更为全面地学习我国民俗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苏教版当中《民俗风情》这一章节知识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去”为例,教师交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下载与苗族节日、食俗、舞蹈等相关视频在课堂中展示,让学生欣赏苗族的传统文化。有条件的教师还可购置一套苗族服饰,邀请某一学生试穿。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对各民俗文化兴趣以及热爱。

(四)立足课堂,援引课外

教师若要实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便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同时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是参与者,应对课堂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同时具备把控全场的能力。针对部分与民俗文化有关的课文教师应重点对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待,通过自身所掌握的民俗文化,对课文进行解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习了民俗文化知识。教师不应只着眼于课本知识,还应向学生介绍大量课外知识,方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

教师在讲解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一节的知识时,教师除讲解课文中的内容外,还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索其他民族的歌曲内容,学生在搜索过程中,便会逐渐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并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部分其他民族的诗歌。如苗族的《开天辟地歌》、《洪水滔天》、《人类起源歌》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将民俗文化很好的融入生活当中。

结束语: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的凝聚与团结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民族各方面素质的体现,教师应在中学语文当中融入民俗文化,使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更为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文化通向未来,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是值得珍视的思想精神财富,肯定中国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把民俗文化融入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35-137+153.

[2]臧胜楠.中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的三种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10:65-68.

[3]朱月榕.浅谈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1:104.

[4]陈谦.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2:184.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运用优秀民俗文化渗透 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深度

 

 邓刚河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   贵州  六盘水  553051)

 

【摘要】语文是一项庞大的知识体系,语文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国,民俗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瑰宝。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民俗文化渗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通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以及课下实践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民俗文化 渗透 策略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社会生活影响深远,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俗文化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认知感与文化认同感,在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深度的同时更好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渗透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一些国外节日在国内愈发盛行,例如元旦、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学生对于这些节日热衷推崇。然而我国的传统节日,例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却逐渐的被学生遗忘,很多学生在节日来临的时候也不理解相关的节日来源、节日目的,对于这些民俗节日文化心不在焉,这就导致民俗传统文化的逐渐消逝。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以便能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特色,重温民俗文化真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都带有明显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本地文化的渗透,例如1988年水城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还有本地彝族的火把节、野鸡坪歌会、苗族跳花节、座花坡、布依族的“六月六”、“四月八”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的教学引入,让学生结合本地特色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俗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善于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民俗文化拓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渠道相对较窄,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组织良好的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拓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时候,根据本单元内学习的民俗文化知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组织一场《戏曲大舞台》的综合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民俗文化的拓展、理解、学习、运用。特别是在当前阶段,学生对于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甚少,他们感兴趣的、认识到的基本上都是流行歌曲,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祖国国粹的流逝。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搜集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去了解戏曲、学习戏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国粹有国画、功夫、书法、戏曲。而戏曲又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表演艺术的综合体现。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戏曲根据地方差异分为京剧、昆剧、越剧、川剧、豫剧等多种类型,每个类型都有其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例如川剧中除了基本的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别外,还有变脸这一“绝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来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特色,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认知。通过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这对于更好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善于在课下实践中发扬民俗文化特色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有“课本无非只是一个例子”的说法。做好课堂教学之余,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课下学习与实践。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体现,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开展综合性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在熟练有效地运用文本资料的同时,还要充分

贵州省水城县顺场乡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以水城县南部片区为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5年

 

的借助丰富的课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生活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里的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而民俗文化也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把民俗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乡土教材开展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水城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理念、艺术风格,造就了本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各民族民俗文化呈现出悠久性与多元性、独特性与交融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基本特征,这些都是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生活素材。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效进行渗透运用,相信这些素材能够更好的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对他们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传承本地文化、弘扬民俗特色也有积极的促进价值。

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传统,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牢记“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才的引导者”的使命嘱托,当好祖国未来的引路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中华少年,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版权所有: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青柠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电视剧

单位地址:北京朝阳区 联系电话:010-56103423 010-56140225 传真: Email:bianjibu198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