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课题申请中,申报个人课题、集体课题
《醉翁亭记》--李静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虚词“而”“也”的用法,积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等成语,并背诵全文。

  2. 体悟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诵读来感受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品味文章的情感美。

  3.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欧阳修的赋:《秋声赋》。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等方面都有成就。与宋祁合修《新唐书》50卷,自著《新五代史》,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与曾巩并称“欧曾”,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并称“晏欧”。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声援范仲淹等人的政治革新主张而遭贬斥,出知滁州,本文即写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作者通过对这些滁州风物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了借娱情山水以排遣内心抑郁的复杂情感。

  1. 交代醉翁亭的位置、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环:环绕。          壑:山谷。                尤:特别。          

    望:远远的看。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展翅的样子。        

    临:靠近。          作:修建。                名:此处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辄:就。            意:情趣。                得:得到,这里译为领会。

    寓:寄托。

    译文:滁州四面环山,其西南面各个山峰的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玡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便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到这里来喝酒,喝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旨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分析:本文以“环滁皆山也”五个字领起,概括地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然后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突出“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往下,沿山路而上,先写听觉,“渐闻水声潺潺”;接着写视觉,有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介绍了酿泉。在峰回路转之际,出现一个“翼然临于泉上”的亭子,这样层层递进,点出醉翁亭这一描写的主体,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开篇,作者用最经济的笔墨和最集中的画面使自己想要突出的重点(山,泉,亭)尽收眼底。描写从大到小,自远及近,步步推进,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为下文“朝而往,暮而归”的滁人游览路线交待清楚,为下文写人的活动设置貝体的环境。

    紧接着作者交待了醉翁亭的建亭者和命名者。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只说取名的是太守,伏下一笔,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名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题,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因乐而醉,醉增其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点出“乐”字。

    本段中写亭的环境时,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的基调。

  2. 描摹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及出游之乐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        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暝:昏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此处幽香可作动词,散发着幽香。           秀:茂盛。

    译文:至于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变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绽放散发清幽的香气,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降低,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分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日出”是“朝”,“林霏开”是“明”,“云归”是“暮”,“岩穴暝”是“晦”。“出”“开”“归”“暝”四个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玡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接着,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野芳发而幽香”,“野”点明山野,“芳”“香”突出了春天的姹紫嫣红,馥郁沁脾,一个“发”字,显露出春天盎然的生机。“佳木秀而繁阴”,写出夏天树木的郁郁葱葱,“秀”字突出了树木发荣滋长的茂盛情态。“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空寥廓。风气清爽,霜花洁白,秋色醉人。“水落而石出”即水位下落,山石显露,是动态特有的景象,一季一画,特征鲜明,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歇,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直接抒发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欢乐心情。

    三、叙述太守和滁人游琅玡山的快乐

    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前面过渡另提一事。         负着:背着东西的人。

    歌于涂:于,介词,在。状语后置。涂,通“途”。       应:应答。

    伛偻[yǔ lǚ]: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往来:来去过往,形容人多。                           不绝:不间断。

    临:靠近。                                           渔:钓鱼。(名词动用)

    山肴[yáo]:野味。                                     野蔌[sù]:菜蔬。

    陈:摆放。                                           酣:尽兴的喝酒。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射:指投壶。                                         弈:下棋。

    [gōng]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的数量。                                                 苍颜:脸色苍白。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搀扶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出游。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美酒清澈。(各种各样的)野味菜蔬,错杂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而在于)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图景。脸色苍白,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分析:这一段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唱,乐在其中;行路的人在途中休息,惬意满怀。写老人小孩用“伛偻提携”来借代,弯腰驼背的老人拉着天真活泼的小孩,天伦之乐,跃然纸上。再加上前呼后应,往来不绝的游客,滁人游热闹的场面可见一斑。滁人游乐,其实是太守政绩的折射,眼前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这也是太守之乐的一个缘由。

    第二层,太守宴。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醉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州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时,太守以琅玡的肥鱼、洌酒、山肴野蔌宴客,充满了超脱于尘俗的欢乐之情。

    第三层,众宾欢。太守的宴请虽然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也无管弦丝竹助兴,但投壶、下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梦想不到的欢乐。宾客们喝酒的欢畅,坐着的、站着的都在大声喧哗,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说明太守与僚属之间的和睦关系,表面上写的是众宾宴饮的欢乐,实质上是写太守内心的欣慰。

    第四层,太守醉。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的形象;“颓然”,是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这两笔形神俱佳的速写,既是作者欢乐的结果,也是作者忧郁的注脚。

    本段共描绘了四幅生活图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其它各层起陪衬作用。

    四、描写日暮宴散醉归的情景,并交待作记之人,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

    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翳[yì]:遮蔽。     去:离开。       知:懂得。

    乐其乐:乐他人所乐的事情。前一个“乐”是形容词作动词用,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

    述:记述。                      以:用。                       谓:为,是。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西山,游人的影子散乱,是宾客跟随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浓阴遮蔽,鸟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游人的乐趣;游人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乐趣为乐的。(却不懂太守是在享受自己的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分析: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首先“已而”一词承接上文,用“夕阳”点出时间,用“散乱”描绘游人宴散的状态,寥寥几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归”一“从”,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宾客随着太守归去的情景。

    接下来作者一层深似一层的抒发情怀,写“乐”的几种情境:

    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这句是陪衬,目的是突出下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是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不缺少理性的认识。游人之乐在于安居乐业,但太守之乐却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意境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作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排遣痛苦。被贬滁州却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内让百姓安乐和睦,这证明了朝廷对他的排斥打击是多么不公平。公务之暇,邀请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与民同乐。寄情山水,于宴饮酒酣之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排遣一时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是难以抛却,这就是人们“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深刻含义,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深意。

    太守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谁?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卒章显志。

总结:本文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前人说他“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记亭,句句记

 

 
 
 

版权所有: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青柠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电视剧

单位地址:北京朝阳区 联系电话:010-56103423 010-56140225 传真: Email:bianjibu1985@126.com